外文学院举办“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论坛”

发布者:党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8-04-23浏览次数:619



420日下午2点,外文学院主办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论坛”准时在我院B102圆形会议厅召开。论坛由外文学院祖大庆副院长主持,何康林书记、吴格非院长、我院任课教师、全体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此次论坛共包含三场报告会,主讲专家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顾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辉教授,以及加拿大哥伦比亚学院亚洲研究系的程龙教授。

吴格非院长首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访,简要介绍了三场报告会的专家,同时指出语言学以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在我院已有较为扎实的学术基础,科研团队基本成型,未来发展大有可期,希望此次学科论坛能为我院师生打开眼界、找准方向。

顾钧教授主讲第一场报告会。顾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后访学于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耶鲁大学。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被评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学科带头人。

顾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美国汉学的转型——从传教士到留学生”。报告一开始顾教授先介绍了一些汉学研究的著作,例如《剑桥中国晚清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等。之后顾教授将汉学划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传教士汉学时期1830-1920,和专业汉学时期1930-现在。其中第一时期著名的传教士汉学有裨治文、卫三畏、丁韪良、卢公明、狄考文等。顾教授另详细介绍了一些更早的传教士汉学家,例如亨德、米怜等;以及当时汉学家所出版的书籍、译作和发行的杂志,例如《拾级大成》、理雅各的《诗经》译本、《教务杂志》等。顾教授还提到第二个时期促进美国汉学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1928年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以及19292月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促进中国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同时期各个大学纷纷建立自己的汉学研究系所,其中还提及戈鲲化是哈佛首位汉学教授。

张辉教授主讲第二场报告会。张教授身兼数职,除是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外,还担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张辉教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加工的神经认知机制研究”,承担(第一合作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汉语惯用语结构的认知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项目“神经词汇学研究”专著或编著研究。

张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运用神经科学方法探寻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与瓶颈效应”,探索最好学习和教授外语的方法。张辉教授的研究涉及最近十多年新兴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即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or ERPs),以及如何使用ERP来探讨二语加工的过程。张辉教授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解释如何使用N400、前额副波以及P600来进行试验和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南京师范大学ERP实验室团队对高低水平英汉双语者在加工英汉句法相似句/不相似句以及英语独有句型的ERP波形,通过显性学习小组和隐性学习小组的对比,得出隐性学习更接近母语学习者水平的研究结论。

程龙教授主讲第三场报告会。程龙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海外中国学和跨文化交流研究。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博士、博士后,原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曾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地任教。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宣部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主持编写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近代国际汉语教育史》及来华留学生本科教材《中外文化交流史》。

程龙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在华西方人的汉学研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程龙教授形象地展示了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汉学研究。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分别是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以及郇和(Robert Swinhoe, 1836-1877)。从二人的在华经历、兴趣著作详细介绍了他们对汉学研究的贡献以及存在的历史局限。具体包括威妥玛对当时中国的官话以及各地方言的研究,使用拉丁字母对中国汉字注音的创举;郇和对我国鸟类研究的贡献;以及二人在鸦片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历史意义等。

整场论坛持续了四个小时。通过三位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介绍,在座师生对汉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ERP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祖大庆副院长以及孟庆波副教授分别对各场论坛进行了总结,点明了各位主讲人的研究方法和课题的研究前景。


供稿人:中国矿业大学国际汉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比较汉学研究所  宫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