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期“博雅”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者:胡婷发布时间:2022-11-08浏览次数:10

“博雅”学术论坛腾讯会议现场

11月5日晚7:30,第十七期“博雅”学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国际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办,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健博士,做了题为“20世纪初期欧洲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研究——以福兰阁 (Otto Franke)的王安石研究为例”的讲座。论坛由孟庆波老师主持,学院师生以及学界同仁70余人共同参与。

孙健老师的讲座内容翔实,语言朴素却又深入,给人以深刻思考。孙老师首先以时间为主线,从16-18世纪汉学的发源,到19世纪初进入新阶段、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术规范的欧洲汉学,再到20世纪初,中国史研究开始尝试确立起独立的学科地位,系统梳理了欧洲中国史的阶段性变化。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历史学也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欧洲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个方面的理论迅速涌现。到20世纪,历史学的方法被纳入到汉学研究中来,中国史被西方学者纳入到世界史研究范围内。

其次,孙老师对德国汉学家福兰阁进行了简单介绍,指明了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具代表性的新型学院型汉学家,搭建了欧洲社会科学理论与中国研究间的桥梁,是德国大学近代汉学学科的最重要奠基人之一。孙老师对王安石变法以及欧洲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观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点明了其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意义。他指出,从福兰阁在王安石这样一个“出众的大人物”得出“中国国家主义”的一大特质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对王安石的观察,是以自己的社会科学理论作为框架。福兰阁在进行史料批判时,是选择在尽可能客观的史料基础之上去建立理论体系的,他强调要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真相”。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过去的制度,政府在中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德国“国家掌握大权”是有很强共通之处的。孙老师指出,福兰阁在树立脉络后获得了对“国家社会主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国家的政治思想之上,揭示出中国社会的特点。

在提问环节,孙健老师与吴慧敏老师、孟庆波老师及其他参会师生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探讨交流,对与会师生所提问题做了耐心解答,并给出方向性建议。孙老师的讲座紧紧围绕欧洲学术思想与中国历史研究的交叉点展开,在方法上以小见大,为在场师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范例;其讲座内容体现出基于中国学术立场的对西方汉学的批判与对话,为新历史时代的国际化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思想性参考。


供稿:2022级国别与区域研究硕士 宋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