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外文学院开展“红色文化,译译生辉”暑期实践活动(十一)

发布者:闫瑾发布时间:2025-08-09浏览次数:10

“红色文化‘译译’生辉”社会实践团成员开展线下实践

“红色文化‘译译’生辉”社会实践团成员开展线下实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探究红色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与适应性,确保其在国际传播中不失真、不走样,外文学院“红色文化,‘译译’生辉”社会实践团,分别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江苏省淮安市、河北省邢台市、河南省林州市部分红色场馆开展红色文化翻译相关线下实践。

7月29日,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红色文化,‘译译’生辉”社会实践团前往河北邢台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在太行深处,追寻抗大红色足迹。走进抗大陈列馆,泛黄的照片、斑驳的钢枪、磨损的笔记本,团队成员仿佛置身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作为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全面反映抗大发展史的专题性陈列馆,成员采集了较为完整的中文素材,以便进行后期翻译工作。

8月4日,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红色文化,‘译译’生辉”实践团队前往河南红旗渠纪念馆等红色地标,深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脉络。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沉浸式参观钎凿锤击、手抬肩扛的施工场景;在渠边切身感受着太行之腹“人工天河”的雄伟壮阔。团队分工采集讲解词、人物故事、历史背景等翻译素材。

团队成员对图片中语料进行整理汇总,依托专业优势,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询求专业指导等方式,逐字逐句校对修正文字素材,在“跨语言转述”中深化对精神的传播思考,让更多人透过语言的窗户,读懂中国故事。

作者:孙菲雅 赵海冰

图片:魏博新 宋欣然

责任编辑:李哲 胡婷

一审一校:闫瑾 胡婷

二审二校:朱正中

三审三校:张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