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活动合影
7月6日下午,为深入挖掘淮海经济区煤矿工业文化遗存中的红色历史与精神价值,探索徐州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煤矿“红色记忆”留存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有效路径,外文学院“探工业遗存,寻红色矿脉,铸时代精神”实践团成员与我校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常江老师的办公室开展了一场针对性访谈。
访谈中,实践团成员围绕徐州煤矿“红色记忆”留存这一核心问题,与常江教授展开深入交流。常江教授结合自身在德国波恩大学留学及工作期间的研究经历,详细分享了德国鲁尔区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如何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和情感共鸣的文化载体,进而促进区域文化认同。他指出,鲁尔区通过顶层设计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修复与文化内涵挖掘的做法,为徐州煤矿工业遗产转型提供了重要借鉴,但需结合徐州本地红色历史积淀进行本土化调整。
谈及实践案例时,常江教授回顾了2006年对夏桥煤矿的规划设计经历,强调红色煤矿遗址保护需兼顾历史真实性与时代创新性。他特别寄语实践团,希望团队能在2026年(夏桥煤矿规划 20 周年之际)持续深耕项目,在推动矿业城市文化传承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实践团成员也就“如何将‘红色记忆’有机融入遗产保护规划”“调研走访煤矿时需关注的核心内容”等问题向常江教授请教,得到了细致解答与针对性建议。
此次访谈不仅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加深了团队对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红色记忆传承融合路径的理解,而且为项目后续调研明确了方向,有助于提升项目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助力我校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文化传承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新闻来源:赵盛泽
图片来源:“煤矿工业文化遗存中的红色记忆”项目实践团
责任编辑:李哲
一审一校:闫瑾 胡婷
二审二校:朱正中
三审三校:张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