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石磊书记发言
活动现场
为寻找外语在矿业领域中的“可嵌入”角度,了解学科间的差异性及共性,寻找跨学科融合及合作的可能性,促进外语研究与矿业能源研究相结合,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12月7日晚7时,由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共青团中国矿业大学委员会、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会、矿业工程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跨界•沟通•融合——双碳背景下外语与矿业研究生学术对话”在文科楼B521会议室顺利召开。外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翟石磊应邀出席此次学术对话,两院同学共24人参加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宋明利主持。
会议伊始,与会同学分别进行自我介绍,相互认识,为接下来的学术对话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接着,翟书记就自己在英国访学的亲身经历和同学们分享了国外在矿业能源方面相关的做法经验,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翟书记认为跨界是学科交叉的方式,沟通则产生分歧和共鸣,从而实现学科融合的愿景。同时,他指出外语学科是以语言为媒介去认识世界,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融合性,矿业学科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希望矿业学子以技术智慧启发外文学子的人文思维,通过对话交流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也希望两院学生在专业上取长补短相互帮助。
在汇报环节,由来自外文学院和矿业工程学院的6支队伍进行陈述发言。首先,矿业学院的王文礼同学进行了题为《回收产量质量等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情况下的生产决策问题》的汇报,从研究背景介绍和问题描述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享,详细介绍了再制造的定义及我国再制造业发展现状,将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于能源的回收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接着,外文学院的张潇文同学进行了题为《从论文译者到复合型人才》的汇报,就自己在翻译技术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思考,她指出外语专业同学由于缺乏相应专业的知识在文本理解上有很大障碍,认为外语专业同学应关注自身发展和行业发展,积累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深化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积极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意识。
随后,矿业工程学院的史毛宁同学进行了题为《生态+景观模式的煤矿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案例分析》的汇报,以青海省某矿区为例分析了该矿区现状以及矿区主要生态问题,规划了治理思路及修复体系,提出煤矸石景观修复、土壤构建和植物生态修复、水系连通修复等修复治理方案。然后,外文学院的李玉娇和刘丽金同学进行了题为《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认识、政策及成果》的汇报,以视频形式具体介绍了双碳的内涵及其背景,从战略现实主义、技术乌托邦主义、生态末日论三种能源观探索人对能源的认识,同时,详细介绍了我国的重大能源政策以及我国在科研、人文及国际上取得的重大能源成果,指出人类是构建能源未来的核心,强调了能源人文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接着,矿业学院的李炳宏同学进行了题为《未来矿业—“双碳”目标下煤炭资源颠覆性开采理论与技术》的汇报,详细介绍了流态化开采的四种理论及主要技术,具体阐述了深部煤炭原位生物气化,同时引用谢和平院士的报告,理清了未来矿业——流态化开采战略实施路线。随后,外文学院的孙亚萌、周海涛和宋明利同学进行了题为《外语与煤炭能源政策研究》的汇报,分析了我国能源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背景和机遇、发展情况、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生产国国情研究的必要性,并认为外语学科可以同能源生产国国情研究相结合,将语言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更好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最后,翟书记对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进行了补充。他指出在能源开采过程中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差别:中国更加重视恢复重构生态,升级人居环境,寻求资源再利用的空间;欧美国家在关注生态恢复的同时,更加强调工业文化遗产保存。但无论是何种路径,是否能够以最合理的成本实现矿区修复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该是最为理想的选项。同时,针对矿业学院同学提出的在国际期刊中发表论文的翻译问题以及在与审稿人和编辑的往来邮件回复中存在的语言沟通问题,翟书记指出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时,要考虑专业性问题和语言结构问题,他建议两院学子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此次研究生学术对话圆满结束,两院学子从不同视角不同思维开展跨学科对话,在思想碰撞和深入交流中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学术风采;此外,对话聚焦专题和领域,更为两院学子提供了深层次、多领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相信同学们在此次交流中受益颇多,也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术探讨中勇于打破学科壁垒,深化学科交叉互融,在热爱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外文学院研究生会一直探索跨界、跨学科对话路径,先后与人文艺术学院等研究生开展跨界对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外文学子将进一步推动与其他专业研究生之间的跨学科对话,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撰稿人:蔡晶晶
摄影:陈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