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强化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关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1.指导思想
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坚持服务需求、立德树人,更新研究生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立足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加强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依据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加强规范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完善投入机制,健全奖励体系,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研究生课程持续优化、改进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2.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紧紧围绕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打造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坚持基础知识、学科前沿探索、研究方法、学科交叉、教学实践等类别课程的有机统一。学校鼓励各培养单位开发全英文课程,提高研究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各培养单位开发基于本学科的专业伦理教育课程,培育研究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担当精神。
(2)建立严格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准入制度,按照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设置课程体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实行严格的课程设置论证制,由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报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审核后确定。
(3)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至少 1 门由校内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的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
(4)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及研究生创业指导教育,为全体研究生开设系列专题讲座。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1)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的内容既要体现与本科知识的衔接,更要注意与本科课程的区别,要有足够的深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较好地反映本学科的新方法、新进展、新成就,突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开展课程建设立项工作,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力争建设一批具有一流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鼓励采用研讨式教学、批判性讨论等授课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式,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研究。组织案例教学培训与交流研讨,开展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案例教学能力与水平。鼓励教师写好案例、用好案例、教好案例,引导师生双向交流、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合作学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认真选用教材,规范教材使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统一使用“马工程”教材。鼓励教师编写、出版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和特色的优秀研究生教材。
4.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导师指导水平
(1)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培训。对研究生任课教师加强教学能力培训,通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开展国际交流,开阔眼界,增强国际化观念。
(2)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培训覆盖所有研究生导师,以学校组织集中培训和学院组织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研究生教育形势政策与管理制度解读、学术道德修养、论文选题及撰写、研究生心理问题应对等。实现导师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5. 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监督检查
(1)开展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教学督查。学院每学期督导专家、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确保研究生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开展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对象为承担校内各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评教范围包括为各类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和基础课,评教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评教以研究生网上评教、学院听课评教的方式进行。每学期末汇总评教结果及本学期教学运行情况,确定每位任课教师的最终评教成绩,并依据评教成绩奖励先进,督促后进。
6. 建立教学研究和激励机制
(1)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工作。通过项目资助,引导研究生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及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健全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及研究生管理等方面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投入教学。与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协作,将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及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工作的成果列入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对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优秀的任课教师给予教学工作量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