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一片“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热土,在寻求解放和抵御外侮的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找寻红色记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于7月27日在沙家浜参观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苇荡景区、东来茶馆。
实践团成员参观纪念馆
首先,同学们步入了芦苇荡,很辽阔的一片地方,在细细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感慨万千。这里,竟然是一片有功之地。1939年10月,新四军西撤,在阳澄湖地区留下了36名伤病员。在缺少医药的恶劣环境中,依靠人民群众以及地方党组织的掩护和帮助下,战士们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坚持斗争,粉碎了日伪扫荡,保存并发展了革命武装。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纪念馆里面。里面,满满的历史气息。墙壁上画着或者雕刻着革命烈士的英勇的身躯。挥舞的臂膀,坚定的眼神,栩栩如生。据了解,1939年5月,新四军东进,与常熟地方抗日武装会师,在阳澄湖地区开辟敌后游击根据地,打击日伪,成功实践了毛泽东关于:在河湖地区港汊地带组织游击战争,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同时,讲解员又接着讲解了东来茶馆发生的群众抗日的事迹讲。同学们互相讨论着,记录着,询问着,现场十分活跃。讲解员谈到了京剧《沙家浜》。主角革命群众阿庆嫂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以开茶馆的身份作为掩护,抓住敌人的弱点,进行了紧张复杂的斗争,终于使十八个伤病员安全转移。敌人当着阿庆嫂的面拷问沙奶奶等革命群众,企图破坏沙家浜的党组织。阿庆嫂和沙奶奶互相掩护,痛骂敌人,并乘机了解敌兵司令部的虚实。最终,痊愈的战士们配合东进大部队的行动,活捉了敌奠匪首。
新四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个一个地点的走下来,同学们在现场积极主动,气氛十分活跃,临走时不忘拍照留念。此次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的了解到了沙家浜,又一个红色抗日革命根据地,相信对于同学们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启发。
撰稿人: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