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了解中华建筑文化与苏联建筑文化的混合,宣扬社会主义,“寻传统建筑,敬传统文化”实践团成员赵西朵同学赴山西潞城县人民大礼堂旧址进行社会实践。
活动期间,赵西朵同学以实地参观为主要形式,仔细观察着人民大礼堂的建筑,通过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以及苏联哥特式建筑,调查当时社会背景,以此了解。
潞城县人民大礼堂旧址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为仿苏联式建筑,正面为二层式建筑,这类仿苏建筑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因前苏联建筑界以批判结构主义为名,打出了"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的旗号,由此开始了建筑复古风潮。在"中苏友好"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借鉴前苏联模式。但是,赵西朵同学通过观察这类监护,了解到苏式或者仿苏式建筑出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是显得有点突兀的,苏式建筑适用于身处寒带地区的苏联人,但未必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而且年代越往后,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就越显示出不便和破败。也因此,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苏式建筑带来的是美好的记忆;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则正好相反。
通过这次拜访人民大礼堂旧址,赵西朵同学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而且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美丽,二者互相融合,赵西朵同学感受到了文化的碰撞,弘扬了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但是也知道在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吸收,看见什么就要试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