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讲座暨博雅学术沙龙(总第二十五期)成功举办

时间:2023-07-03浏览:376

6月30日15:30,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建设系列讲座第二讲,暨第二十五期博雅学术沙龙在文科楼B521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由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建设团队、国际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办,邀请翟柯宇博士做了题为“国外城市发展的规划与驱动”专题讲座。论坛由孟庆波老师主持,院长徐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蒋栋元、院党委副书记翟石磊及学院部分师生共同参与。

翟柯宇博士做讲座

在讲座中,翟柯宇博士以“用TOD驱动城市更新:伦敦国王十字区”为主题,先后从研究动机、工业时代的没落、新生转机、社会经济融合、研究思考五个方面展开分享。在“工业时代作为城市枢纽为什么没落”、“如何实现转机成为世界级人的枢纽”两方面,重点介绍了国王十字车站的区位条件、兴起与没落、城市规划的混乱。接着,他详细介绍了“以人为本,极致社会经济融合”的城市规划思路,对国王十字区建筑功能分布、新旧结合的建筑区、知识区核心文化建筑分布、丰富的产业生态等等进行了系统梳理,阐释了社会融合:让枢纽周边留下来自世界的伦敦人、经济融合:企业马赛克之塑造无边界经济活力、发展教育:重视未来对人的投资三点,并重点探讨了站点即目的地、翻新城市“跳动的心脏”、交通缝合、疏通区域的毛细血管等创新城建思路。最后,翟博士以自身研究思考收尾,给出以下三方面的启示与建议——大站变小,融入城市;改变交通为主的功能,融入更多城市功能;改善周边交通环境,改善空间可达性,变革线路,增加特色线路。

徐剑院长参与讨论

沙龙讨论气氛热烈,互动积极。徐剑院长以伦敦国王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为切入点,从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虚构与现实的交织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建筑设计背后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异同。接着,徐院长以自身所闻所感分享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鼓励师生透过纷繁复杂的世界表象去参悟内里底层的逻辑与思想,从而在质朴的语言文字中跨越时间获得震颤心灵的共鸣。

蒋栋元教授讲话

蒋栋元教授指出,我们外语学科的学习,不能单纯拘泥于听、说、读、写、译,而应在掌握上述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恰如其分进行外语学科内涵的延伸,这也为师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他也强调了各类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希望通过这类讲座使得不同专业的师生能够相聚、共学、同成长。

翟石磊副书记经验分享

翟石磊副书记表示,学习外语须牢记“会外语、精领域、通国家”九个字。会外语,讲好学好外语为基础;精领域,在某一个领域要深耕下去,持之以恒;通国家,在文化的脉搏中感悟语言的精神魅力。此外,翟书记还分享了“首届清华大学国别与区域理论化建设研修班”的精神,关注国别区域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个国家,而是从体系化角度来做研究。他也建议青年教师做学问时,在一个领域深耕下去,日日精进,事事磨炼。

柳玲老师发言

柳玲老师结合本科阶段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分享了对东京大学大月敏雄教授关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念,并谈及自己于此更深的理解——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不应只考虑当权者的利益需求,应把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核心需求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之中,这也与翟博士今天所提及的“以人为本、极致融合”的规划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沙龙尾声,孟庆波老师对讲座内容最后做了总结。他以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为例,强调了外语学科需要培养文化使命感,无论是语言学、文学、翻译或是其他研究领域,语言学习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在中国,外语学科研究的终归导向性是为我国建设而服务。此外,孟老师也强调了“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队伍、学科梯队建设问题,希望有更多教师加入团队,希望师生未来继续加强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相互成就。

讲座内容清晰直观、立足高远,会中讨论旁征博引、皆具妙义,会后总结收获颇丰、让参会者不虚此行。师生不仅对以交通为导向(TOD)驱动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认知边界,学着逐步突破自身思考的文化桎梏,获得新体验新思想。


供稿:2022级MTI研究生 李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