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三周年之际,7月29日上午,外文学院组织开展“登顶云龙山,追寻红色足迹,感悟时代变迁”实践教育活动。院党委书记张向东、副书记翟石磊、兼职辅导员孙绍竹以及11名暑期留校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早晨7:30,在南湖校区北门,张书记就本次活动的意义、目的和注意事项做简要交代,随后,实践团徒步经过茶棚、解忧桥、云龙湖、汉画像石馆等地点,伴随着张书记和翟书记的实时讲解,同学们一路穿梭在历史之中,亲身感受着古城徐州的历史变迁。
(上图:张向东书记为同学们讲解云龙湖的历史文化。)
(上图:翟石磊副书记为同学们解释“解忧桥”之名的由来。)
上午9:00,实践团徒步至云龙山脚下,从云龙山西门上山。整个活动进程中,同学们既访革命旧址、观历史遗迹、探红色记忆,又登观景之台、观徐州全貌、寻乡土文化。
(上图:实践团成员在云龙山西门合影留念。)
(上图:实践团从云龙山西门上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烈士虽已逝,英灵永长存。在刘淑云烈士墓、佘锜义烈士墓、邓永清彰功碑、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一起回顾他们的英勇事迹,缅怀为新中国成立而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
(上图:在邓永清彰功碑前的留影。)
(上图:在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学习留念。)
在招鹤亭、放鹤亭等地,实践团一起畅谈古城徐州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张书记和翟书记更是从城市建设、历史人文等角度为同学们现场讲解,让同学们对第二故乡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登上景观台临栏远眺,徐州全城的景色便一览无余。张书记和翟书记为同学们生动地讲解了徐州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从北伐战争到徐州会战,再到淮海战役,从户部山、老东门、牌楼、黄河故道到燕子楼、黄楼、鼓楼……历经数千年历史风雨的徐州城在新时代乘风破浪,凤凰涅槃,再创辉煌。
(上图:登上观景台,张向东书记为同学们介绍徐州城全貌及乡土文化。)
在怀古亭,实践团一行就徐州城市绿化和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学习和讨论。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曾登临“怀古亭”,做出“绿化荒山,变童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徐州人民坚持不懈地向荒山进军,才造就了今日云龙山绿植满山的崭新面貌。满山都是树,满城尽是绿。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徐州名副其实。
(上图:翟石磊副书记为同学们讲解“怀古亭”的历史故事。)
(上图:在怀古亭毛泽东主席登临处。)
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寻访实践活动的开展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接受了教育,受益匪浅;不仅缅怀和学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还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了徐州的革命文化及乡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