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腾讯会议现场
10月2日晚7:30至9:30,外文学院第十三期“博雅”学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行。该论坛由国际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办,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西平教授,做了题为“海外汉学研究展开所面临的几个问题——从汉学研究的方法论谈起”的讲座。本次论坛由徐剑院长主持,祖大庆副院长、刘婷婷副院长、翟石磊副书记、学院部分师生以及学界同仁270人共同参与。
会议伊始,徐院长对张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对张教授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以及他为海外汉学所做出的贡献表示高度敬意。徐院长指出,近年来海外汉学逐渐成为显学,海外汉学的研究价值正日益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高度。
张西平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具有浓厚的学术价值。讲座伊始,他指出海外汉学标志着中国自身的学问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学术事业,加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特别是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己经成为今天推进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张教授的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从历史学、学术史、比较文学以及当代学术发展的视角介绍了海外汉学的四种研究途径。在历史学方面,张教授指出,所有的人文学科都以历史学为基础,历史学的方法是我们研究海外汉学最根本的方法,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要以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为基础,掌握中国文化外传的轨迹和方式。只有理清了各个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我们才能掌握每个时代西方汉学的基本特点。其次,要以汉学家的历史活动为研究重点,不仅要掌握西方汉学的知识体系,还要了解这些中国知识生产者的实际历史情况。最后,要以文献的流播为线索展开研究。张教授对严绍璗教授“文献典籍的传播构成了文化间传播的主要载体”的观点表示高度认同,并以自己在罗马梵蒂冈图书馆整理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相关文献为例,说明文献史研究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学术史方面,张教授指出要以梳理学派传承为重点,目前基本的途径就是回到国别汉学史的研究中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做好西方各个国家的汉学研究史学术性目录,张西平教授指出不读目录做不好学问,要有为中国学术界甘当铺路石的精神。其次,张教授表示对重要的汉学家做个案的深入研究是展开汉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最后,学科史研究进路也是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比较文学的方面,张教授提出要以跨文化研究为视角。他进一步解释道,过去在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翻译研究中,主要精力放在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翻译上,现在研究中国文化向西方各国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任务,中译外的历史与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另外他表示,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汉学研究的成果代表了一种“他者”的视角,是他者基于自身的各种条件而对中华文化做出的独特诠释。张西平教授总结道,西方汉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多边文化的性质,因此我们必须将西方汉学的知识放入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对其知识的内容和变异做深入地研究。最后,在当代学术发展的视角方面,张教授提出要融通中外的创造。他表明,一方面中国当代学术的重建的工作之一,就是梳理近代以来我们从西方汉学那里接受的有价值的概念,抛弃于我们无用的理论;另一方面,海外汉学研究要站在中国学术立场上展开,推动世界各国对学术中国的认识,在过程中中国自身的学术得到发展和提高,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问。
在点评及问答环节,国际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庆波老师对张西平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及思考。他指出张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在知识体系上梳理了海外汉学百年发展史以及多种研究途径。孟老师对张教授强调目录学研究表示深有体会,他补充道“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并对张教授汉学目录的编纂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面,孟老师指出汉学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的视角,现如今我们要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要对西方学者进行批判、进行对话。紧接着,孟老师分别从翻译、对西方汉学的某一个领域进行综述类的研究以及汉学评论展开,向大家介绍了外语学科进入海外汉学所能做的任务。
讲座最后,徐院长对张西平教授多年来对我院汉学研究的支持再次表示感谢,张西平教授也表示愿意在汉学文献的翻译出版等方面对我院进行指导与支持。
供稿:2022级国别与区域研究硕士宋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