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的成功译介与文学走出去的新思考、美国文学文化与我们的自觉自信

时间:2016-03-22浏览:522

莫言作品的成功译介与文学走出去的新思考

美国文学文化与我们的自觉自信


一、座谈:莫言作品的成功译介与文学走出去的新思考

时间:324日下午14:30

地点:文科楼B521

主讲人:朱振武教授

内容:从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翻译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葛氏的英译与原文信息有所偏离的现象看似不少,但仔细考察其译文,我们发现,有些偏离,也就是有的文章批评的改译或所谓的“误译”,实为译者出于接受的考虑对原文本做出的创造性重构。在“误译”的表象之下,葛氏有时一词多译,有时唯意是图,有时得意忘形,有时也难免误读误译,但又瑕不掩瑜,避免了机械对等和简单愚忠,从而超越了归化和异化等传统翻译技巧和理念,极大提高了译文在目标语语境的可接受性。葛浩文的翻译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要向海外有效介绍中国文学,目的语国家译者自然非常重要,但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源语国译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专家学者和翻译家的相关工作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文化自觉、创作自觉和翻译自觉的专家学者和翻译家。

2、文学翻译不光是翻译问题,还与国家影响力、文化认同、思维方式及认知惯性有很大的关系。认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化和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这是天真之举。

3、优秀的翻译是莫言获奖的助力,但选译对象更是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出去的关键。劣材成不了精品,曲意逢迎西方人等目的语读者的作品更不是我们译介的对象。

4、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成为当代国际翻译界的共识,因此要在跨文化和跨语际的框架下讨论文学翻译,重视翻译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可传播性和影响性,让文学翻译从概念走向生命。

5、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和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译者有时不得不对原文进行改头换面式的处理。一些批评者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误读,但是仔细探究,我们发现,多数所谓的“误读”、“漏译”或“改译”其实是葛浩文这样的翻译家的创造性重构。

6、正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创作自觉一样,文学翻译也强烈要求学者们的翻译自觉和文化自觉,都应该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正能量。尽管是走出去,但我们的外译工作还是要以我为中心,为我服务,而不是迷失自己,委曲求全,唯他人的喜好和价值观马首是瞻。事实上,越是没有自己的特色,你的文学就越是走不出去。


二、报告:美国文学文化与我们的自觉自信

时间:325日上午1000

地点:文科楼B508

报告人:朱振武教授

报告内容:

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自由和民主,民族英雄和国家领袖,这些关键词在美国作何解释,在我国的当下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读书人口目前为什么不如美国多?文学创作与政治和现实的关系应该怎样?对科学技术持有什么不同的态度?美国的文明程度真如有些人传说的那样高吗?美国人自律方面做得较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反思美国经验和美国现实问题,研读美国法律及文化,重读爱伦•坡、舍伍德•安德森、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蕾切尔•卡森、丹•布朗等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相对客观的答案,就会对很多人标榜的美国的自由、民主、文明等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的审视,就不会盲听盲信,道听途说,就不会在盲目崇拜别人的同时失去自我。

报告人简介:朱振武,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曾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教学名师,上海大学“我心中的好导师”,美国纽约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两项、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一项;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及其他奖项多种;出版著作10余种,出版编著50余种,译著20余种;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翻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00多篇,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文汇读书周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重要报纸上发表时评和学术文章80篇,另有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的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书籍,获多种奖项,获中央电台等100多家主流媒体及多家杂志和重要报纸专题报道。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文学伦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全国英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特聘教授。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201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