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了解学科间的差异性及共性,寻找跨学科融合及合作的可能性,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5月27日晚7时,由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会、建筑与设计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外语与设计研究生学术对话:中外文化与建筑设计”在设计学院智慧教室B201顺利召开。两院研究生积极参加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王舒主持。
首先,建筑与设计学院的田莉同学进行了题为《学校设计中的最终用户偏好:基于学生视角的定性研究》的汇报,采用定性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了学校建筑设计对于学生的影响,以确定学生偏好的学生设计元素,发现学校建筑可能存在潜在的文化影响,需要运用反思性的方法来解读学生对学校设计的看法和兴趣。
随后,外文学院的杜宏宇同学进行了题为《遇见"宇"见——中西建筑文化漫谈》的汇报。他从自身经历分享和探讨了中西建筑存在的选材差异、风格差异、群体与个体差异,而这些差异受到了中西方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文化习俗以及哲学思想等多因素的影响。并提出辩证地看待这些差异、正视中西的双向交流,方可使得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随后,建筑与设计学院的李肖璇同学进行汇报。首先她就自身学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设计学发展史向同学们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此外,从英文字体设计发展史,典型字体设计分析向同学们分享了英文字体的设计理念,文化与设计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接着,建筑与设计学院的李柯染同学从作者简介、书籍框架向大家分享了《城市设计新理念》一书。
接着,李同学就此书提出“新理念”是否真的“新”等疑问和想法,并对此书的引介和译法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译介过程中出现了译法的先后差异。接着,外文学院的宋明利分享了《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差异》,从中西文化本源的差异,建筑材料差异,居民差异,园林差异等方面,具体细致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各方面差异因素以及背后文化原因。外文学院的张潇文同学从德占青岛时期为例探讨了中西建筑文化冲突与融合。简单介绍了德占青岛的历史背景后,张潇文同学从"天后宫事件"分析了德国与中国建筑元素的文化冲突。此外,从分享图片的形式,分析了德国建筑中的中国建筑文化元素以及中国建筑中的德国建筑文化元素,体现出德与中的建筑文化融合。
最后,建筑与设计学院的李晗同学分享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从书籍背景,作者学术背景,主导命题,思想主脉,思想支脉,历史成就,著作地位与后续争议角度,批判性地分析了此书的内容。建筑与设计学院的王一然同学分享了一本设计学发展史书籍:The Glorious Moment of Designers in the History of Design。她主要从该书的简介、研究现状、方法运用三方面分析了此书颇受欢迎的原因。因此,对于设计者来说,该书是一本具有特色和综合性的教科书。
在此次学术对话中,两院同学们针对文化背景下的传统建筑与新型建筑、文化交融中的设计技术、书籍分享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不仅展现出多维度视角,多元思维碰撞出热烈的火花,也开拓了两院研究生的视野,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