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成员采访蒲章俊老师
刘佳慧同学在年画坊前合影留念
实践团成员体验风筝制作
为深入了解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究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外文学院“探究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于8月10日至11日进行分地区暑期社会实践。
团队三名成员分别前往不同地区展开调研活动。田茹月同学前往家乡淄川区蒲家庄,主要了解聊斋俚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情况。在俚曲茶座,田茹月同学见到了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蒲章俊老师并对其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蒲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述了俚曲的历史故事。“曲调经过战争洗礼已遗失大半,但蒲氏人民不忘祖训,代代相传。”蒲章俊老师说。在采访过程中,蒲老师表达了他作为俚曲继承人的传承信心,他想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俚曲、研究和保护俚曲。之后,通过走访村民等形式,田茹月同学了解到当地人通过建立俚曲茶座、俚曲进校园、建立聊斋俚曲剧团等方式传承并弘扬经典。在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刘佳慧同学了解了山东潍坊木版年画的发展变迁与新时代背景下非遗公益性活动的举办状况。通过相关手艺人的介绍,她了解到潍坊风筝的制作技艺与历史传承情况以及国内外风筝比赛等活动的开展现状。在济南开展调研的过程中,李畅同学主要了解了济南面塑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情况。相比于专业的民俗艺术馆等,一些散落于景点的非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起到宣传的效果,正如槛泉居位于著名景点趵突泉主干道一侧,不仅客流量可以得到保障,同时又可以保证游客能了解到济南面塑。
此次社会实践使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山东部分非遗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情况,成员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实践之后,团队成员也将继续促进齐鲁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为传统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撰稿人:田茹月 汤思萌
摄影:田茹月 刘佳慧 李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