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语言和思维中的架构与再架构

发布者:党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6-11-09浏览次数:993

主题语言和思维中的架构与再架构

报告人:汪少华

时间:20161111日(周五)15:00

地点:文科楼B521

主办:外文学院


报告摘要

自人类学家Bateson (1955)首次提出“架构”( frame)概念以来,架构理论的研究至今已整整走过了60个年头,呈现出多领域、跨学科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GoffmanBateson的架构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系统地提出了架构分析(Frame Analysis)的理论和方法。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们也从知识表征和信息处理的角度提出了架构、参照架构(frame of reference)、架构效应(framing effects)等概念及理论。70年代末期,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架构理论逐步渗透到新闻传播学领域,成为传播学的主流理论。80年代初,语言学家Fillmore创立了语言学视域下的架构理论——架构语义学(Frame Semantics)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又将语言学、社会学和传播学中的架构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创立了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

架构(frame)以神经回路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是一种决定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的、根深蒂固的心理结构(Lakoff 2004)。架构通常以我们心理活动的主要工具,如隐喻、意象、文化故事及其与大脑情感中心的神经连接来表现的。架构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结构。架构建构了我们的观念和概念,决定了我们推理的方式,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感知和行动,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动地和无意识地使用架构。架构可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两种:由词语激活的心理结构为表层架构。表层架构主要包括隐喻性表层架构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大部分语言表达被认为是隐喻性的,我们将由其激活或归纳的架构称为隐喻性表层架构。由表层架构激活的价值观为深层架构。深层架构指构成道德世界观和政治哲学的最为根本的架构,只有价值观与人们的架构契合时才能深入人心。架构理论理论整合了政治学和认知科学的前沿理论,具有动态性和可操作性,更适合于分析政治话语。在政治领域,架构(framing)即是运用符合自身世界观的语言。再架构(reframing)是改变公众看待世界的方式(Lakoff 2004)。架构和再架构是政治主体利用政治语言说服受众、达到政治目的之重要策略。因此,只有当架构和再架构与受众的价值观契合时才能为人接受。研究语言和思维中的架构与再架构对话语分析、对外宣传、语言教学均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报告人简介: